中国古代的狸和现在的猫有什么区别?
关于中国人何时开始驯养家猫,现在有一种说法是从唐朝开始的。据说,中国本来无猫,是唐朝玄奘法师从天竺带回中国的。为了防止老鼠咬坏佛经,他看见印度人用养猫来解决此问题,所以才带回猫。
这个传说从元代便开始流传了。可见,几百年来,中国人都认为中国本来是无猫的。
然而考古出土却推翻了这个传言。陕西泉护村遗址是公元前4000年-前2000年新石器时代的遗址,在这里就出土过两只猫的骸骨,根据碳氮同位素的分析结果,两只猫明显食用了大量的谷物,可见这是人类喂养的结果。在遗址中出土的猫,很可能是主人死后跟着陪葬的。
但这并不能说明早在四五千年前,中国人就开始养家猫了,这只能说明四五千年前中国有猫。因为陕西泉护村遗址出土猫骸骨,很可能是偶然家驯的猫,并非一种普遍行为。
对于这个结论,我们能在一些先秦古籍上找到证据。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《诗经.大雅》记载:“有熊有罴,有猫有虎……”
将猫和熊、虎、罴(棕熊)等猛兽归在一起,《诗经》所说的猫应该也是猛兽一类,绝对不是现在温顺乖巧的小猫咪。至少也可以说明,在《诗经》成书的年代(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),猫还没有被家养,依然被当作一种野兽。
而古籍《逸周书.世俘解》中也有记载:“武王狩,禽虎二十有二、猫二、……鹿三千五百有八。”说的是周武王狩猎,猎得老虎22只,猫2只……可见,猫这种野兽在当时还极其稀少,比老虎还少,所以周武王纵然“神功盖世”也只能猎得两只猫。
上述两本古籍都告诉我们,2000年前的中国没有家猫,猫被当作一种野兽。我估计,那时的猫是现在家猫战斗力的好几倍,甚至身形也较大一些。它们动作灵敏、极其聪明、还能上树,难怪好猎人也很难猎到它们。
我大胆猜测,这些古籍上所说的“猫”应该是指云豹。云豹是大型猫科动物中的一种,体形可达七八十斤。主要分布在东亚、南亚、东南亚。现在数量已经极其稀少,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。
那么先秦、秦汉时代的人如何捕老鼠呢?据史料记载,他们用狸来捕鼠。
《吕氏春秋》中说:“狸处堂而众鼠散。”——狸往堂前一站,老鼠都四散奔逃了。说明狸是能捕鼠的。《韩非子》说:“使鸡司夜,令狸执鼠,皆用其能。”——晚上让鸡守夜,让狸捕鼠,各发挥其职能。这也说明了狸是能捕鼠的。
狸,是一种什么动物呢?根据《说文解字》的解释,狸为一种四脚趴地行走的野兽,“似貙”,貙也是古人对云豹的称呼。什么动物类似于云豹呢,我认为只有豹猫,它们两者非常相似,不过豹猫比云豹的伤害性小多了。
也就是说,狸是指豹猫。
而且豹猫和现在的家猫区别也很小,所以有人把豹猫称之为野猫。明末《正字通》中就提到狸(豹猫)为野猫、猫为家猫的解释。到这里,我是这样认为的:从先秦、秦汉的文献资料来看,那时人们通常以狸捕鼠,但狸毕竟野性难驯,虽能捕鼠,也能伤人,太过危险。后来,人们发现家猫更符合人类的需求,自此家猫取代狸成为捕鼠克星。
但家猫是不是唐朝玄奘法师,从天竺带回中国的,还有待考证。或许就像陕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猫骸骨那样,中国本来就有家猫,先秦时代的人们没有发现它的优势,才一直没有驯养,反而用更凶猛的狸来捕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