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三十二、人之四海
[三十二、人之四海]
腦是髓液匯聚的海洋,它的向上通道在頭頂,向下通道在風府穴。(所有骨頭都有骨髓,但只有腦部的骨髓最為龐大,所以所有的骨髓都歸屬於腦,而腦就是髓液的海洋。這裡說的「蓋」是指腦蓋骨,也就是督脈的囟會穴。「風府」也是督脈的穴位。這些都是髓海的上下前後通道。)
黃帝問:這四個海(髓海、氣海、血海、水穀之海)對人體有什麼好處和壞處?怎樣會產生生機,又怎樣會導致衰敗?岐伯回答:順應規律就能生存,違背規律就會衰敗;懂得調養就能平和,不懂得調養就會受害。(這四個海都有順逆之分。順應規律,就是懂得如何保養,所以能生存。不懂得保養就會違背規律,所以會衰敗。)
黃帝問:這四個海的順逆情況是怎樣的呢?岐伯回答:氣海如果過於充盛,就會感到氣滿胸中,呼吸困難,臉色發紅;氣海如果不足,就會感到氣虛,說話都沒力氣。(氣有餘是邪氣過盛,氣不足是正氣虛弱。以下的血海、水穀之海、髓海也仿照這種情況理解。氣海在胸中,屬陽,所以氣實的時候胸悶氣喘,臉發熱變紅。聲音是由氣發出的,氣不足則說話輕微虛弱,發不出聲音。《脈要精微論》說過,說話聲音很微弱,過了一整天才又說話,這是氣被奪走的表現。「悗」音同「瞞」)。
血海如果過於充盛,就會常常覺得自己身體變大,煩悶不安,卻不知道自己哪裡生病;血海如果不足,也常常覺得自己身體變小,局促不安,也不知道自己哪裡生病。(身體的形態是靠血液充養的,所以血有餘就會覺得自己身體變大。「怫」是煩悶鬱結,不舒暢的樣子。血不足則覺得自己身體變小。「狹」是狹隘,不寬廣的樣子。這些都是血海失調引起的疾病,血的病症進展緩慢不明顯,所以讓人茫然不知自己哪裡有病。「怫」音同「佛」。)
水穀之海如果過於充盛,就會腹脹;水穀之海如果不足,就會感到飢餓,卻吃不下東西。(水穀有餘是因為水穀停滯在中焦,所以腹脹。不足是因為脾虛不能運化,胃虛不能納食,所以雖然飢餓卻吃不下東西。)
髓海如果過於充盛,就會身輕體健,力氣很大,甚至超過常人;髓海如果不足,就會頭暈耳鳴,小腿痠痛,眼睛昏花,精神萎靡,只想躺著。(髓海充足,也就是有餘,所以身體輕便而強健,動作敏捷有力,體力過人而且沒有疾病。如果髓海不足,在頭部就會出現頭暈,因為腦髓空虛而晃動,感覺像在旋轉一樣。會耳鳴,因為髓虛精氣一定衰弱,陰虛就會耳鳴。小腿痠軟是因為髓液空虛無力。還會出現眩暈昏倒,眼睛看不清楚東西,懈怠懶散只想躺著休息。這些都是因為髓屬於精的一類,精氣衰弱就會導致這些症狀。)
黃帝問:我已經知道了順逆的道理,那麼要如何調養呢?岐伯回答:仔細觀察這些通道的狀況,來調整它們的虛實,不要犯它的禁忌,順應規律的就可以恢復健康,違背規律的必定會衰敗。黃帝說:好!(仔細觀察這些通道的狀況,就是仔細觀察上面說的那些穴位。不要犯它的禁忌,就是不要在實證的時候用補法,也不要在虛證的時候用瀉法。順應規律的可以恢復健康,違背規律的必定會衰敗,這是告誡人們無論天時還是人事都要謹慎,不可疏忽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