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中的十恶是哪十恶?十恶业因果对应表
喜欢杀生的人,无论是人或动物都害怕他。同样,因为人对动物有伤害心,动物见了人才害怕。杀生的人,将来招感的果报是多病。原因是杀生的行为,使动物痛苦不堪。相应地种下这种因的人,在未来生命中,除了招感短命果报,还有体弱多病的余报。杀生的人断众生的命根,使他人或动物不能活到天年,就命丧黄泉,短命而死。与此相应,杀生的人将来也要招感短命的果报。杀生的人,时常都会担惊受怕,你看那些杀人的凶手,白天心惊胆战,坐立不安,夜晚恶梦缠绕,一天到晚内心处在不安宁中。杀生是在结怨,无论被你杀的人或动物,必然都会和你结下不共戴天之仇。杀生的人将来要堕三恶道,遭受地狱、饿鬼、畜生之苦。
十恶业之偷盗(身造者)
偷盗者,谓窃取他人一切财物也。即以各种手段占有他人的财物,都是属于偷盗的行为。于身、口、意十种恶业中,与杀生、邪淫同属身业。具备以下五个条件就造成偷盗的业力:
1、故意起盗心,有心要盗,而不是无心。2、属于别人的东西,而不是自己的东西,假如是自己的东西,就谈不上偷盗了。3、知道是别人的东西。有时别人的东西和自己的放在一起,时间一长,结果忘了,误以为是自己的,这样即使拿了别人的东西也不算偷。我们现在所说的偷盗,必须知道这个东西是别人的,而不是自己的,也不是把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来想,然后再去拿,这是自欺欺人的伎俩。4、预先有盗窃的动机和准备,比如作案计划,行动纲领。5、不是误取。具备了以上五条,偷盗的罪名就成立了,偷盗的业力也就形成了。
偷盗的人,名声不好,大家都轻视他,舍弃他,不会被社会所容纳。一个有偷盗历史的人,想找一份工作显得非常困难,因为没有人会信任他,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接纳他。偷盗的人,人们都瞧不起他,臭名昭著,谁也不会说他的好话。靠坑蒙拐骗发家的人,他的良心会受到遣责,正所谓:‘不干亏心事,半夜不怕鬼敲门。’偷盗的人会担心他的不正当行为被人发现,而被追回财物;他害怕别人报复他,他还有坐牢的恐惧。偷盗的人做贼心虚,无论走到哪里,总是内心有愧,害怕被别人发现,心情常常处于忐忑不安的状态之中。偷盗的人,将来的果报是财富、生命、健康、安乐、辩才都要受到影响。
十恶业之邪淫(身造者)
邪淫者,谓非己妻妾,而行欲事也。即除了法律所允许的夫妻关系,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夫妻关系外,所有两性关系都属于邪淫。邪淫也有轻重之分,想行邪淫,但没有结果,就是轻罪。想行邪淫,达到目的,就是重罪。
邪淫由四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犯戒行为:1、指非境。指除了自已法定的妻子之外的行淫,都是属于邪淫。2、指非道。行淫有行淫的处所,假若不在正道行淫,既使是自已的妻子,如果是在她的口中及其他地方行淫也是属于邪淫的。3、指非时。在妻子怀孕、婴儿吃奶的时候,或受持八关斋戒的时候行淫,也是邪淫。4,指非处。如果和自己的妻子在佛教的寺庙里、佛塔边这些圣洁的地方行淫,也是属于邪淫的。如果远离邪淫,就能够得到四种有智慧人称赞的利益。
邪淫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没有好处,就生理而言,会染上种种病,造成许多身体上的病苦;就心理而言,一个好色之徒,一天到晚坐卧不安,为找妓女而不能静下心来。邪淫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。今天的社会因为男女两性关系太开放,引起家庭的破裂,使得许多无辜的小孩从小就失去母爱,深受其害,因而走向犯罪的道路,造成社会的危害。
十恶业之妄语(口造者)
妄语者,谓好造虚言诳惑他人也。即说假话,用一种不真实的语言,去伤害他人,以达到个人的目的。当今社会,做生意的人很多,有些人为了赚钱,不择手段,尔虞我诈,欺骗他人。
妄语有大妄语、小妄语、方便妄语之分。一个人没有证得阿罗汉果,而他却对人家说,他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。或是没有神通,而骗人家说他有神通。他说这话的目的,主要是想得到别人对他的恭敬,希望通过这种欺骗的语言得到别人的供养,这种妄语就属于大妄语。一旦犯了大妄语之后,就是重罪,不可悔。另外,还有小妄语,像在日常生活中,看到了说没有看到,没看到说看到了,这是比较轻的妄语。还有一种妄语,叫方便妄语,它的罪过就比较轻,如没有吃饭说已经吃饭了,吃饭了说没有吃饭,这种方便妄语就没有多大的过失。
《大智度论》中云:如佛说“妄语有十罪,何等为十?”一者口气臭;二者善神远之,非人得便;三者虽有实语,人不信受;四者智人谋议,常不参预;五者常被诽谤,丑恶之声周闻天下;六者人所不敬,虽有教敕,人不承用;七者常多忧愁;八者种诽谤业因缘;九者身坏命终当堕地狱;十者若出为人,常被诽谤。
十恶业之绮语(口造者)
绮语者,谓乖背真实,巧饰言辞,令人好乐也。即没有意义的闲谈,属于染污的语言,又名杂秽语、无义语。这些语言对修身养性没有任何利益,甚至还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,增长我们的无明烦恼。
绮语由两个条件构成:一、有染污心。当人们说绮语时,往往是建立在染污心的基础上,带着贪心、嗔心等不良情绪而说。二、无意义的语言。世间有许多毫无意义的话,如无病呻吟的情歌艳词,天南地北的无聊言谈,与正见相违的邪见邪论等,都属于绮语范畴。
总是说绮语的人,言而无信,走到哪里都缺乏威信。虽然有些人也能以花言巧语博得人们的欢心,甚至取得他人暂时的信任。但他们所以能得逞,只是因为对方缺乏智慧,才会被其诱惑。而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,就不会被这些表面的甜言蜜语所蒙蔽。如果整日说三道四,废话连篇,本身就无法具备真实智慧,自然无法回答他人疑问,为他人解决人生困惑。
我们要离绮语,就是要保持不随性和随意的心态,说话不总是挑刺,随时警惕自己不说无意义的话。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,真心的去赞美别人。说庄严语其实就是要抵制诱惑,减少欲望,从而力争得到威严厚德的修养,就是说要成为一位有修养有道德的智者。言语谨慎,出必庄严,认真对待别人的话语,不说下流话,不说调侃话,让别人一见此人心生敬畏。
十恶业之恶口(口造者)
恶口者,谓言语粗犷,毁辱他人,令其受恼也。恶口又叫粗恶语,即诽谤、攻击、讽刺、挖苦、尖酸刻薄等能够伤害他人的语言。具备这四个条件就构成了恶口:1、有心去伤害他人。朋友之间由于很熟悉,见面也会说一些恶语,但对方不介意,这种粗恶语就不算恶口。而有的人,话虽说得很好听,但那是在讽刺嘲笑人家,或挖苦人家,这样的语言就属于粗恶语的范畴。2、发出非爱语。非爱语就是缺乏爱心,伤害他人的语言。3、对方理解。4、如实接受。
说话有把握分寸,讲究说话的艺术,这一点非常地重要。很多人做不到,尤其是那些平时讲惯了粗恶语的人,总是带着嗔恨心跟对方讲话,这就很难做到把话说得恰到好处。恶口,是属于脏话、粗话、以及一切能构成对他人伤害的语言,像这样的一些话,谁听了都不会觉得美妙。恶口的人讲话,谁都不高兴听。因为听了他的话,让人难过、痛苦、烦恼。
用恶口说话的人,是从嗔恨心中发出的,必然会伤害别人。佛经里讲“士之生也,斧在口中”,人的嘴就像斧头一样,用语言伤害别人甚至比用刀砍的伤害还要大。人在嗔恨心的状态下,是极不理智的,一旦说出了言不由衷的话,往往都是不合情理的。有时甚至会语无伦次,毫无逻辑可言。因此当人们冷静下来之后,往往会对愤怒时说的话,不当成一回事。从嗔恨心中说出的话,往往出尔反尔,说话不算数,不守信用。因为他已经失去了理智,他自己把握不了自己,过后他肯定是要后悔的。
用不恶口讲出来的话,容易被对方接受、领会。假若你是用恶口讲出来的,即使你讲得很有道理,对方也不愿意接受。所以批评一个人,也要讲究方式方法,要用爱语去说,而不是用恶口去说。一个人如果在不恶口的情况下讲话,就会比较严谨,不太容易找到毛病;而在恶口的情况下,由于失去了理智,讲出的话就会漏洞百出。
十恶业之两舌(口造者)
两舌者,谓向此说是,向彼说非;或向彼说此,向此说彼,而使彼此乖诤也。两舌,即离间语,用挑拨离间的语言,搬弄是非,去破坏他人的密切友好的关系。如向甲说乙,向乙说甲,挑起双方的是非,制造矛盾,让双方彼此猜疑,进而争吵打架,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。
两舌罪名的成立必须有四个条件:1、挑拨离间折散他人的关系。2、制造矛盾的语言。3、对方理解你所说的内容。4、如实地接受。有了以上四个条件,就能构成两舌的罪名。显然,两舌的特点是破坏他人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事业的成就。而不两舌就是成全人家的好事。不两舌能够得到五种不可坏法,你所做的一切不会遭到别人的破坏。
种下两舌因的人,将来有可能招感被人暗算谋杀的结果。在现实生活中,要处理好眷属关系非常不易。何况社会本身就很复杂,有的夫妻关系因第三者插足而破裂,而父子关系、兄弟关系、亲戚朋友关系,也会被人挑拨离间,引起相互争斗仇视,结果闹矛盾。这与他过去生种下两舌业有关系。种下两舌因的人,在修行的过程中,破坏的因缘就特别多,使得他没法认真地修下去,以至半途而废。有些人虽然遇上善知识,却被别人挑拨离间,使得善知识疏远他,这是因为曾经种下两舌因的结果。
十恶业之悭贪(意造者)
贪欲者,谓于顺情之境,贪着乐欲,心无猒足也。悭贪,也就是悭吝贪着。即惜物而不布施与人,且贪求而无满足。自己的东西不舍得给人家叫做“悭”;看见人家的东西就想要叫做“贪”。
贪欲属于危害有情身心健康的三毒之一,贪欲主要表现为占有和贪著。作为凡夫,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,不仅要占有衣食住行,更要占有名利地位,占有世间种种享乐。这种占有欲,正是来自贪著。其中最突出的,是在乎自己的身体。
贪的表现形式很多。有时表现为悭,也就是吝啬、小气。因为对自己所有的财物贪著不舍,故不愿与他人分享,更不愿布施出去。有时表现为慢,也就是骄傲自大。因为对自己的长处贪著不舍,故自以为是,目中无人。如从事文学艺术或在某一领域学有所长者,我慢心往往特别重,所谓“文人相轻”。有时又表现为谄,也就是阿谀奉承。因为贪得无厌,不仅执著自己的财产、地位、名誉,且贪著他人的财产、地位、名誉,故以溜须拍马等手段博得他人好感,达到满足个人私欲的目的。此外,贪心还会导致杀、盗、淫、妄等种种恶行。
十恶业之嗔恚(意造者)
嗔恚者,谓于违情之境,不顺己意,心生忿怒也。嗔恚,亦属三毒之一。即对自己讨厌的横加排斥。愤怒就是嗔恚的表现形式。如因一言不合造成争执,最后愈吵愈烈,怒目相向。更严重的是,这种愤怒不会轻易消失,之后还会播下仇恨的种子,使人们心灵遭受极大伤害。所以,仇恨伤害最大的,正是我们自己。如果进一步施诸于人,还会对他人构成伤害。嫉妒也是嗔恚的表现形式之一。看到他人事业有成,名闻四方,虽然对自己没有任何损害,却总是心怀不满,想方设法地予以阻碍。
嗔心深重者,一旦被人辱骂,立刻会记恨乃至报复,总想找机会跟人家争斗。嗔心重的人,心态就会粗暴乖戾,烦躁不安,时常处在气恼状态中。如果我们心中贪嗔痴的力量特别强盛,整天想着伤害他人,就是通常所说的“衣冠禽兽”了。在生活中,任何一个处于愤怒中的人,无论本来相貌如何,都不可能令人欢喜。因为他们的五官会被愤怒所扭曲,变得狰狞可怕。久而久之,面部肌肉就不能恢复原状了。
十恶业之邪见(意造者)
邪见者,谓拨无因果,行邪见道心,无正信也。邪见是认为世间无生果之因,亦无可招之果,故为恶不足惧,为善不足法,此种见解,乃见之最邪者,故名邪见。譬如人家说人生是无常的,他说是能长寿的,可以长生不老的,这就是邪见。
邪见,是对宇宙人生的错误认识。什么叫错误认识呢?这种认识跟宇宙人生的真实是相违背的,和我们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是相违背的,和我们的修行解脱是相违背的。这种认识、思想、观念,属于邪见。反之,一个人的认识跟真理相应,跟修行趋向解脱相应,跟我们的完善人格相应,那就是正见。
在我们生存的世间,邪知邪见特别的多。像有的人不相信因果,认为人死如灯灭,觉得人世间没有什么因果,这就是邪见。因为他没有看到三世因果,他没有看到生命的过去、未来,只看到了现在这一生,所以他不相信三世因果。又像基督教,基督徒只讲生命的现在和未来,而认为生命没有过去,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,死后不是升天堂便是下地狱。这在佛教徒看来,也是邪见。
邪知邪见的人,贪嗔痴不断增长,离真理、道德、善知识会越来越远。邪见的人,是非不分,他会去归依那些天、鬼、钞票、地位、感情,以为这些是世间上最可靠的。邪见的人,往往无恶不作。
佛学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:fodaolu
随缘转发,功德无量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